首页 > 技术 > > 详情

集中供冷,离你我有多远?

来源:极目新闻 2023-08-17 20:36:12
x

近日,全球多个气象机构发布报告称,今年7月是地球12万年来最热的一个月。

在我国,多地6月以来出现极端高温和持续高温,“制冷”越来越成为“刚需”。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全国多座城市开始探索“集中供冷”。


(资料图片)

所谓集中供冷,指通过建立集中供冷站点和相应的配送管线,将冷水传送到各个建筑物,以降低室内温度,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集中供冷在节能减排方面有显著效果,特别是结合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后,减排效果更为显著。

在这个“最热之夏”,记者探访了集中供冷在各个应用场景的运行情况。集中供冷相比常见的空调有哪些优势,是否值得推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位于杭州市钱塘区杭州医药港小镇的能源站。受访单位供图

产业园里的集中供冷

临近中午,气温高达38℃。

记者走进位于杭州市钱塘区的杭州医药港小镇能源站管理室。两名工作人员正在通过大屏幕,监测医药港小镇内各个能源站的运行情况。

室内微风阵阵,凉爽惬意。杭州和达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沙剑晨指着一旁的温度计告诉记者,现在室内温度是25℃,“能这么凉快,靠的不是传统电空调,而是能源站里溴化锂制冷机组提供温度恒定的冷水,体感舒适性更佳,也不受电力紧缺设定温度限制的影响”。

据悉,这个占地3.4平方公里的小镇,集聚了近1500家生物医药企业。产业的快速集聚带来了区域新增用能需求的激增。杭州医药港一共规划了6座能源站,目前已建成4座,能够覆盖100万平方米的医药产业建筑,截至2022年3座已运行的站点服务面积约50多万平方米,实现年节电2000万KWh,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已构建多能互补为核心的区域集中冷暖供应服务体系。

“集中供冷首先是为优化产业配套服务。”沙剑晨介绍,在能源站的加持下,落地杭州医药港的企业基本不用自建制冷主机,帮助入园企业降低空调系统投资成本约50%,减少其综合用能费用约10%。

“不少原本在产业园里租厂房的药企,发展壮大在园区拿地建厂后,也希望能够接入集中供冷,继续在医药港范围内发展。”沙剑晨说。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产业园均为药物生产企业,产品对车间温度、湿度控制要求非常高。而现在正处于迎峰度夏的关键时期,如果是用电力空调,遇上用电紧缺,企业就可能需要让电于民,车间温、湿度环境指标变化有可能导致产品无法通过检验。而使用集中供冷则解决了这一问题。

从绿色发展的角度讲,杭州医药港区域能源站内的溴化锂制冷主机主要用的不是电,而是回收利用热电厂发完电的余热蒸汽。“这部分余热作为制冷工艺的驱动能源,较好地替代了对高品位电能的消耗。”沙剑晨介绍,目前这套区域集中供能系统正在钱塘区推广。如位于东部湾新城的首个站点也即将启动建设,该站点因地制宜利用附近杭州市七格污水处理厂所产生的中水当中的低品位能源。

此外,杭州医药港能源站通过多能互补,利用屋顶光伏绿电集中消纳、全钒液流电池、谷电蓄冰耦合等技术,在降低能源使用成本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绿色供能比重,提升供能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

据悉,根据规划,到2025年,杭州医药港将形成“一网六站”的区域供能格局,集中供能能力200MW,覆盖区域产业建筑超过200万平方米,规划年节电1.4亿KWh,年减排二氧化碳8.5万吨。

全国多城开始探索

未来,在杭州钱塘区的东部湾新城、江海之城、高铁新城等区域内,将通过分布式供能站的规划布点,统一保障区域内新开发的商业办公、公建配套建筑的空调用能需求。

“这就不只是产业园的概念,而是以城市场景为主了。”规划图前,沙剑晨向记者介绍,除了节能减排,集中供冷还能缓解传统空调带来的热岛效应、提升建筑外观和城市界面整体效果,同样适合在城市CBD等商业楼宇高密度集中的区域推广应用。

1961年,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市的部分大型楼宇内,在全球率先尝试了“集中供冷”。此后,欧洲、日本等地,也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尝试。

目前,全国多地城区也已开始探索集中供冷。广州大学城是我国最早实行集中供冷的区域之一。珠海横琴、深圳前海、北京中关村、济南中央商务区等地也在陆续启用集中供冷。在南京江北新区,一些大型公共场所还因地制宜地用上了“江水空调”——把长江水作为供冷源。

在探索过程中,城市集中供冷这些年积累了不少经验。

一些专家指出,集中供冷需要一定的使用规模,用户越多,成本分摊越低。如果利用率不足,运营商就难以维持,也难以大规模推广。比如,济南中央商务区就明确规定该区域必须强制接入集中供冷。

绍兴的镜湖新区也配套了集中供冷设施。该地区的能源站规划负责人表示,对于每年严寒和酷暑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四五个月的江南城市来说,集中供冷项目既要建设好,更要运行管理好。

“因此,在建设上,要选择合适的供冷供热半径,高效的制冷制热及输送设备,适当的供冷供热温度等;在运行上,要考虑用户白天与晚上的用热量平衡,以确保系统稳定可靠,项目效益最大化。”该负责人表示。

位于杭州西湖区的浙能源力科创中心大厦,是浙江单体最大的楼宇型综合能源供应系统项目。项目采用智慧能源管控平台,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将“电力、采暖、制冷、生活热水”等多种能源统一调配至用户,有效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清洁能源一站式供应和服务。据悉,该项目预计每年可以节约标煤约1106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891吨、二氧化硫约22吨、粉尘约11吨。

此外,相关专家建议,通过实行相关配套机制并有效理顺商务模式,以分担投资运营商的建设总投资和缓解向终端用户疏导成本的压力,有助于推广应用集中供冷。目前可以借鉴如下模式:在地方政府的顶层设计下统一规划建设,供能管网纳入市政基础设施“八通一平”一并实施;实行两部制的收费方式,即一次性开户费和计量用能费。

建设中的台州市椒江区心海未来社区。受访者供图

居民能否享受集中供冷的凉意?

集中供冷是否能推广到居民区,让普通百姓也能享受“不插电”的凉意?

一些专家认为,由于集中供冷管网、设备投资成本较高、回报期长,并不适合所有的地区。目前来看,新开发的中央商务区、工业园区更适合集中供冷。

不过,从记者走访调研的情况来看,单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可能略显片面。集中供冷当下能够积极应对极端天气下电力供需矛盾,满足大众生产生活所需;长远能够为低碳绿色发展提前布局新型能源类基础设施。因而在政府主导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下,十分值得在居民区推广。

浙能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吴凡认为,对于新建社区或者更新型的未来社区来说,政府可以考虑用类似“新建小区精装修交付”的方式,配套集中供冷的基础设施。

据了解,浙江居民区集中供冷已经进入探索阶段,有了初步成果。

政策上,《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提出,“鼓励光伏建筑一体化+储能、集中供冷供热能源站、立体绿化在未来社区率先应用。”

实践上,作为浙江首个未来社区低碳场景综合供能项目,台州市椒江区心海社区采用“地源热泵+热源塔热泵+冰蓄能”的可再生能源系统,预计于今年年底投产。

台州市心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志钢介绍,心海社区采用的这套系统,通过水传输冷热量,无制冷剂和氟利昂,更安全环保,使用年限长达30年,“对小区来说,不用空调外挂机,建筑物外观更加统一、美观,也不会有空调飘水的问题。对住户来说,恒温恒湿,供热均匀,舒适度高;费用便宜,空调也不用买了,能省不少钱。”

而对于建成区的居民区来说,“集中供冷比加装电梯还复杂,确实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吴凡告诉记者,例如在费用上,改造成本由谁承担,家里的旧设备如何回收;在施工上,可能影响小区和住户已有的装修;在场地上,如何布置机器设备等。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获知,对于大部分居民来说,集中供冷作为新鲜事物,并非刚需。“有空调吹就行了”是普遍态度。

因此,综合来看,集中供冷是一项环保工程、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未来工程。吴凡建议,各地应结合自身的能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稳妥推进。

来源:潮新闻

(来源: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分享至:

上一篇:湖南发展:融资净偿还426.69万元,融资余额1.05亿元(08-16) 下一篇 :最后一页
x

推荐阅读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