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滚动:八成患者错失治疗良机?看河南肿瘤专家扫“黑”除“恶”
5年时间,杨先生右脚拇趾的一颗黑痣,发展成5厘米直径大小肿物,最终被确诊为黑色素瘤,并伴有多发转移。
近日,河南省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科副主任张鹏为其进行了肿瘤切除手术。接下来,杨先生还将接受全身系统性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前不久,在西安召开的中国抗癌协会首届黑色素瘤大会上,与会专家们表示,在我国,像杨先生这样,因为对疾病认知不足错失治疗良机的患者,超过八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会议期间,河南省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科被授予“中国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临床研究分中心”,这获得全国性行业认可的河南省首个黑色素瘤临床研究中心。
现状:发病率较低但增长较快
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细胞恶变而来的恶性肿瘤,简称“恶黑”。黑色素瘤多发于50-69岁中老年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可发生于皮肤表面、黏膜和内脏,其中下肢足部、躯干、头颈部和上肢较为常见。
在我国,恶黑的发病率仅为0.9/10万,相比西方国家22/10万,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小瘤种。但不容忽视的是,恶黑的死亡率高、危害性大,也被称为“癌中之王”。
“不少患者初诊时已是中晚期。”河南省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科主任姚伟涛介绍,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快速发展,治疗手段已日新月异,黑色素瘤并非不治之症。
目前,河南省肿瘤医院逐渐形成了黑色素瘤首诊MDT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诊疗。
总体来说,早期黑色素瘤的常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中晚期黑色素瘤可通过多学科诊疗模式获得更好治疗效果。这包括了以化疗、靶向、免疫等为主的全身治疗,必要时可以局部放疗、手术、射频等联合治疗。
2018年,71岁王女士罹患右足患黑色素瘤,并伴有右腹股沟、右髂窝淋巴结多发转移,经过规范化的手术和综合治疗,6年后的今天,她再次返院找姚主任复查,检查结果显示,目前患者各项指标较之前均无异常。
普通黑痣如何与恶黑鉴别?
一项调研显示,在中国,约1/3的患者在患病前没有听过黑色素瘤,超过半数患者听说过但不了解,提高公众对黑色素瘤的认知程度就显得格外重要。
国际上公认黑色素瘤的鉴别,为“ABCDE原则”,早期发现黑色素瘤并不难。黑色素瘤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80%以上的黑色素瘤发生在皮肤,比较容易发现,关键是要重视皮肤痣的变化。
(▲判断皮肤痣恶变的ABCDE原则)
A(Asymmetry不对称):痣出现不对称变化。如痣的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不对称,或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不对称等。B(Border irregularity边缘不规则):皮肤良性痣的边缘整齐,而黑色素瘤的边缘常常凹凸不平,犹如海岸线。C(Color variation颜色改变):良性痣的颜色均一,而黑色素瘤的颜色常常深浅不一,常为污浊的黑色,甚至可以出现蓝、灰、白等不同颜色。D(Diameter直径):黑色素瘤的直径常常大于5~6毫米。E(Elevation隆起):一些早期的黑色素瘤,整个瘤体会有轻微隆起。
自查:牢记七点,提高警惕
痣和黑色素瘤都是皮肤上的黑素细胞形成的,两者之间确实有关系。但由于认识的不全面,有些人过度恐慌,有些人则马虎大意错过治疗时机。
河南省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科副主任张鹏提醒,预防黑色素瘤,牢记以下7点:
1、每年查看自己及家人身上的黑痣有无明显变化:小于5~6毫米的痣均不考虑恶变或者新发的黑色素瘤,不必紧张。如果发现某个痣短期内明显增大、原来扁平的痣上突然出现隆起的小丘疹,或者隆起的痣边缘出现黑斑、痣突然出血、破溃,需要及时就诊。
2、20岁后新出现大于5毫米的黑痣需警惕:黑色素瘤发生的高峰年龄在50岁左右,少数在20岁左右开始出现,30岁后逐渐增多。
3、30岁后每年体格检查,查看全身皮肤特别是足底、五官等部。早期发现的黑色素瘤大多是原位肿瘤,及时切除后即可终身治愈。
4、15岁后出现甲黑线需关注:甲黑线有很多原因,15岁前出现的多数是甲母痣,30岁后出现的首先考虑甲黑色素瘤。建议找有经验的医生充分评估,一次彻底切除后送病理检查。发现甲黑线、黑斑不去“修脚店”轻易磨削、拔甲,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5、外伤是黑色素瘤的重要病因:甲、足部外伤愈后变黑并缓慢增大,或外伤后形成慢性溃疡,需考虑黑色素瘤的可能。痣外伤后也易恶变,需加以警惕。
6、不随意“点痣”:临床工作中发现有不少黑色素瘤是由于患者自行用“激光”或“药水”祛痣后诱发,若想祛除色素痣,请到正规医院皮肤科进行治疗,不要自行祛除。
7、做好防晒:研究人员认为,过多的紫外线辐射可以破坏黑色素细胞的结构,使它们失控生长成肿瘤。建议: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的人,尽量穿戴好防晒帽、防晒衣,做好物理防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