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想把宿州做成一本书册,让风慢慢念给你听:故黄河的味道
砀山黄河故道西起官庄坝镇下河陈庄村,经玄庙镇、果园场、周寨镇、唐寨镇、园艺场至葛集镇高寨河入江苏北部丰县大沙河,全长46公里,流域面积277.8平方公里。黄河改道后,废弃裸露的河床流域被漫漫黄沙所吞没,盐碱侵蚀,寸草不生,每逢大风天气,黄沙漫天,面对困难,砀山人民没有被吓倒,拿出了战天斗地的勇气与风沙抗争,划区分段治理,种植抗风沙、耐盐碱、旱涝的梨树,不仅有效治理了风沙,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充分展现了黄河儿女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故黄河的味道
作者:俞鑫 刘晓琼 朱瑞兵 诵者:海王星
【资料图】
“哎——吃包子喝粥啊——!才出锅的热包子,一吃一个肉丸儿。小角大肚哎!快来弄一盘了啊——!”清朝初年,早市的吆喝声打破了一座县城的宁静。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自山东来的一群商人,沿黄河河道,泛舟南下,选择在这座县城落脚。
行了一夜的船,商人们总算找到了心仪的小吃铺子,坐了下来,他们各自点了一碗米豆粥,又要了几笼热气腾腾的包子。
吃着早餐,商人和周围客人聊起天来,作为这几家店铺的常客,商人不自觉地介绍起此地的美食,听讲话,周围客人有的河南口音,有的操着江苏口音……在县城一顿饭的时间,商人贩卖的物品半数以上已有了着落。
这座安徽省最北的县城,便是砀山。
砀山位于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正所谓徐淮门户,燕赵唇齿,中原大地东西交汇之处。
历史上,自南宋建元二年至清朝咸丰五年,黄河流经砀山727年,在皖北形成中下游冲积平原。因其地气候较为干旱,境内土地多为沙壌土质,俗称“透水沙”,不宜水稻生长。
因此,砀山的庄稼仍以北方旱地作物为主,在砀山人的餐桌上,面食占主导地位,日常食品有馒头、面条、水饺、烙馍、窝头、锅饼,集贸食品方面,最具特色的当属sa汤、枣糕、煎包、烧饼和米豆粥。
“傅家粥,戴家饼,沙家枣糕香满城。”上年纪的砀山人都知道这句俗语,这些美食的制作工艺上百年不变,通过家族,代代相传,正是砀山人口中“家”的味道。
熬、煎、煮、炸、烤、卤,故道黄河,孕育出砀山人的味道乡愁。
砀山饮食受鲁菜影响,重油,同时与河南饮食相仿,较于鲁菜口味偏淡。
除此之外,和江苏接壤的砀山人也吸取了淮扬菜的工艺,制作美食的过程中适量放糖,形成了砀山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12月22日,正值中国传统24节气冬至。古语云:“冬至大如年”,因“气始于冬至”,砀山人开始注重冬季饮食养生,谷、果、肉、蔬亦讲求合理搭配。
不论男女老少,地道砀山人的一天,都是从一碗刚出锅的sa汤开始的。一碗热乎乎的sa汤,泼淋少许香醋麻油,香气四溢。配上新出炉的枣糕和煎包,甜味的枣糕补充糖分,咸味的煎包提供能量,不论枣糕、煎包,均要趁热吃下,才觉够味。看似一顿简单的早餐,却蕴藏着砀山人豪爽、质朴的处事原则,也让砀山人一天下来精气神十足。
吃罢早饭,此时的砀城已经热闹起来,街道车水马龙,道路两旁的商店也开始待客。在环城河南50米路东,毛家狗肉的店铺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烧饼夹狗肉,成为一道不可或缺的砀城美食。
临近傍晚,砀山雾气渐生,买上砀山风味美食桶子鸡。一家人围坐一起,当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后,砀山人总会对小孩子说:“冬至要吃饺子,不吃会冻掉耳朵的。”说罢这话,大人们总会开心地大笑。这笑声源自砀山食物的富足,也是砀山家庭幸福生活的最好注脚。
推荐游览
《砀山古城》
砀山古城依托环城河而建,以梨王阁、荷塘映月、花港观鱼、浩歌凌风、宴嬉华池、钟鼓清音、醉香水音、曲苑风荷、诗仙古韵、钟灵毓秀等十大景观为核心,建设有五峰书院、山楼美术馆、曲艺馆、传统美食街、民宿酒店等游览体验点,打造文化旅游特色街区,成为梨都砀山的城市名片、网红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