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打造民族歌剧《桃花扇》
歌剧《桃花扇》正在排练中
□ 本报记者 陈 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继《运之河》《鉴真东渡》等五部原创歌剧大获成功后,江苏今年重点打造的民族歌剧《桃花扇》又在紧张的创排之中。导演张曼君、编剧罗周再度携手合作,用新形式焕发经典的新魅力。
8月22日下午,由江苏省演艺集团出品、江苏省演艺集团歌剧舞剧院创排的原创民族歌剧《桃花扇》建组大会在南京举行。《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展现明清王朝更替背景下的社会现实。此前昆曲《桃花扇》经典不衰,李香君的故事也曾被越剧、话剧、舞剧等多个剧种改编,但搬上歌剧舞台尚属首次。
“《桃花扇》是一部冠绝千古的历史传奇,是古代戏曲历史剧作的高峰,也是一个具有古典气质与意蕴的中国式金陵故事。我们要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做出有益的、主动的、自觉的探索与尝试。”国家一级导演、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学导师张曼君坦言自己非常激动,因为这将是一部非常有价值且耗费心血的创作。
作为时下戏曲舞台上最炙手可热的导演,张曼君指导的剧目种类横跨京剧、锡剧、昆曲、湘剧、评剧、川剧、河北梆子、秦腔等多个剧种,今年施夏明更是凭借她指导的昆剧《瞿秋白》摘得“梅花奖”。而这一次她将带领主创团队发起新的挑战:歌剧是“舶来品”,如何通过歌剧的形式展现中华民族艺术的魅力?
尽管从编剧、作曲到服装、舞美,歌剧《桃花扇》几乎集齐了国内最顶尖的艺术家,但面对歌剧界这个前所未有的尝试,他们依然时时感到“折磨”和“煎熬”。音乐几乎全部推翻从头再来,剧本改了一稿又一稿……在近乎一年的不断打磨下,“歌剧《桃花扇》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在主创心里逐渐清晰起来。
“既有传承的部分,也有差异的地方。”江苏省戏剧文学院院长、著名编剧罗周说。歌剧《桃花扇》将在原剧作的悲剧底色里,延续原著多线叙述的复合型叙事结构,围绕男女主人公与明末清初朝代更迭之事,直面人物命运斗争的苦难,直面南明灭亡、江山易主缠绕纠葛的悲凉。小人物炙热鲜活的生命力与朝代兴衰绵密相连,李香君与侯方域最终以殉国的方式完成他们的爱情悲歌。
近年来,罗周深耕昆曲,佳作不断。此次携青年编剧王静怡为歌剧《桃花扇》创作文本,她坦言,如何将一部传奇作品且在昆曲舞台上有过经典呈现的作品,进行一个歌剧化的表达,是创作中需要面对的一个大问题。
媚香楼既是一个具体场所,也是聚合悲欢离合的抒情空间,最终她们选择以媚香楼为支点,进行人物、故事的编织,甚至新写了一版有别于以往的结局,让侯方域、李香君重逢在媚香楼“相望而终”,“在时代的跌宕中,期盼已久的‘你在我也在’却物是人非,沦为‘原来你不在我也不在了’的悲凉。相信借助歌剧的本体特色,《桃花扇》的离合之情、兴旺之感将有更宏阔的表达。”罗周说。
歌剧艺术的本体特点是“团状立体”的,如何在平行复调交叉中凸显中国歌剧的民族调性?国家一级作曲吴小平、潘磊在创作中加入了具有江苏地域特色的戏曲资源,使之成为歌剧“咏叹”的源脉,“其中昆曲、评弹、民间小调和锣鼓韵致,让人可以立刻分辨出江苏的味道。”
阳东霖曾是舞剧《只此青绿》的服装设计师,他透露歌剧《桃花扇》的服饰将会有新的美学突破,尤其是地方非遗元素的融入,比如会加入昆曲服饰的用色、写意和留白等艺术处理方式。另外,本剧的服饰还会突出一种“华贵感”,“华贵不是华丽,而是一种精致之美,是一种符合中国东方古典美学的艺术之美。”
张曼君导演还特别强调,民族歌剧不仅要“唱好”,也要“演好”,这就需要从手眼身法、场面歌舞等各方面向戏曲学习。“七月份我刚进组就感受到了整个团队的专业性,我已经接到作业了,现在正在学昆曲。”李香君的扮演者、中央歌剧院青年女高音歌唱演员王庆爽对记者说,而剧中侯方域一角则由省演艺集团歌剧舞剧院青年男高音王谦担纲。
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桃花扇》故事的主要发生地。省演艺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莉表示,他们有责任展现这段传奇历史,阐释南京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古城南京亮丽名片。“未来,我们将努力把原创民族歌剧《桃花扇》打造成市场认可、百姓叫好,既有水准、又有观众,‘列之案头,歌之场上,可感可兴,令人击节叹赏’的精品力作。同时我们也将借助该剧,进一步培养江苏的歌剧人才。”
据悉,歌剧《桃花扇》计划将于10月24日、25日在江苏紫金大剧院首演。“江苏有丰盈厚重的文化沃土和基础优秀坚实的剧作家,让我们的剧本词章风格极具古典魅力,我相信在歌剧艺术本体的光照下,可以自如地展开我们民族想象的翅膀。”张曼君说。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